OBS-ONE PM 车载废气测量系统:移动污染源的全维度量子传感解析平台
发布时间:2025-07-03 11:06 发布人:handler 浏览量:8
OBS-ONE PM 作为德国 AVL 李斯特研发的旗舰级车载废气测量系统,以全量程动态补偿技术与量子级传感网络构建了移动污染源监测的技术标杆。其 180mm×150mm×80mm 的紧凑机身内集成了采样、分析、计算三大核心系统,通过军工级可靠性设计满足 ISO 17025 实验室标准与 SAE J1667 车载测试规范,在 - 40℃至 + 70℃温度范围、50g 振动环境中仍能保持 ±1% FS 的测量精度。
量子级传感核心:
采用 MCT/A 液氮冷却探测器(响应波段 2-25μm),光谱分辨率达 0.5cm⁻¹,可同时解析 CO(0-10%)、CO₂(0-20%)、NOx(0-5000ppm)、HC(0-10000ppm)等 12 种气体组分。在欧六 d 排放测试中,对 NO₂(46ppm)的测量不确定度≤0.5ppm,响应时间 < 100ms,较传统 NDIR 技术提升 3 倍,可捕捉柴油机瞬态工况下的 NOx 脉冲(持续时间 < 500ms)。
光路动态校准技术:
内置 128 点黑体校准源(温度范围 300-1200K),通过量子隧穿效应优化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相位校正算法,消除光源衰减(每年 < 0.1%)、探测器噪声(<1nW/cm²・Hz)等干扰。某汽油车 1000 小时连续测试显示,HC 测量的长期稳定性达 ±0.2%/h,较传统算法提升 5 倍。
差分电迁移率分析仪(DMA):
采用双极性电迁移率分离技术,可将 10nm-1μm 的颗粒物按电荷 / 粒径比分类,配合 1.8kV 扫描电压实现 50nm 颗粒的计数效率 > 98%。在国六 b 测试中,对 PN(6×10¹¹ particles/km)的测量不确定度≤3%,浓度范围覆盖 10³-10⁸ particles/cm³,相当于在足球场上识别一粒沙子的存在。
凝聚核计数器(CNC):
使用正丁醇蒸气凝聚技术,检测下限达 10nm,计数速率最高 10⁵ particles/s,在柴油车冷启动阶段可捕捉到 10⁴ particles/cm³ 的纳米颗粒突发排放,而传统冷凝核计数器(CPC)因响应延迟漏检率达 40%。
191℃±1℃伴热技术:
采用镍铬合金加热丝与 PI 加热膜复合保温结构,采样管线内径 4mm,死体积 <5mL,确保 HC 在 - 30℃环境下的回收率> 99%。某寒区测试显示,传统非伴热系统在 - 25℃时 HC 损失率达 15%,而 OBS-ONE PM 的测量偏差 < 0.5%。
恒流采样控制:
隔膜泵(流量 5L/min)配备电磁比例阀与热式质量流量计,在海拔 5000 米(气压 54kPa)时仍能保持 ±0.5% 的流量精度,克服传统系统因气压变化导致的采样误差,适用于高原地区排放测试。
三级过滤 - 反吹系统:
10μm 烧结金属初滤 + 1μm 玻璃纤维中滤 + 0.1μm 聚四氟乙烯终滤,配合每 10 分钟自动反吹(压力 0.6MPa),在粉尘浓度 50mg/m³ 的矿山工况下连续运行 200 小时无堵塞,较传统单级过滤系统寿命提升 4 倍。
水汽分离技术:
采用帕尔贴冷却器(制冷量 30W)与气液分离器组合,将样气露点降至 5℃以下,避免水汽对 FTIR 光谱的干扰(如 H₂O 在 2.7μm 处的吸收峰干扰 CO 测量),确保湿度变化(0-95% RH)对气体测量的影响 < 0.3%。
六轴阻尼悬浮结构:
内部电路板通过硅胶阻尼支架与铝合金外壳弹性连接,可承受 50g(半正弦波,11ms)冲击与 20g(5-2000Hz)随机振动,经 10 万次循环后光路偏移 < 0.01°,相当于在越野行驶中保持激光瞄准的精度。某商用车道路测试显示,竞品在经过减速带时的测量偏差达 5%,而 OBS-ONE PM 偏差 < 0.8%。
宽温域温控系统:
主动式温控机箱采用 PTC 加热与风扇散热组合,-40℃启动时间≤15 秒,+70℃时内部温度维持在 + 50℃以下,确保 24 位 ADC 的信噪比≥110dB。吐鲁番高温测试中,竞品在 + 55℃环境下 CO 测量漂移达 3%,而 OBS-ONE PM 漂移 < 0.5%。

量子隧穿效应应用:
通过量子隧穿效应优化光谱反演算法,建立光源光子隧穿概率与波长偏移的关联模型,实时修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镜面位移误差(<0.1nm),使 2000cm⁻¹ 处的波数精度达 ±0.05cm⁻¹。某天然气发动机测试显示,该技术消除了因温度波动(±5℃)导致的 CO 测量偏差(从 ±2% 降至 ±0.3%)。
多组分交叉干扰矩阵: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 12×12 干扰矩阵,在乙醇汽油(E10)测试中,消除乙醇(C₂H₅OH)对 HC(以 C₃H₈计)的交叉干扰,测量误差从 8% 降至 0.5%,满足 GB 18352.6-2016 中对乙醇燃料的特殊要求。
异构计算架构:
搭载 ARM Cortex-A72 双核处理器(1.5GHz)+ Xilinx Kintex UltraScale FPGA,支持 16384 点 FFT 运算(耗时 < 10ms)、颗粒物粒径分布反演(耗时 < 20ms)等 20 + 工业算法。在 WLTC 循环测试中,可实时计算 THC、NOx 的比排放量(g/kWh),延迟 < 50ms,较传统 MCU 方案提升 10 倍。
车规级实时操作系统:
基于 QNX Neutrino RTOS 开发,支持 ISO 26262 功能安全 ASIL-D 等级,任务调度精度达 1μs,确保排放数据与 ECU 的时钟偏差 < 1ms,满足车载功能安全要求。
四组分动态校准:
内置 CO/CO₂/NO/HC 标准气发生器(不确定度≤1%),支持单点 / 多点校准(跨度精度 ±0.5%),校准周期可设为 1h-24h。某第三方检测机构使用后,人工校准频次从每日 4 次降至 1 次,效率提升 3 倍,校准气体消耗量减少 75%。
光谱自学习校准:
采用深度学习模型(CNN-LSTM)分析历史校准数据,预测下次校准时间(误差 < 2 小时),某商用车测试场应用后,设备故障率下降 65%,维护成本降低 40%。
在某紧凑型 SUV 的 WLTC 循环测试中,OBS-ONE PM 通过以下技术捕捉排放峰值:
纳米颗粒狩猎:DMA+CNC 系统识别冷启动阶段(0-120s)的 PN 突发排放(峰值 6×10¹² particles/km),较稳态测试高 8 倍;
气体瞬态分析:FTIR 捕捉到 HC 瞬时排放(1.2g/km),传统实验室设备因响应延迟漏检率达 30%;
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优化点火策略,使冷启动 HC 排放降低 40%,满足欧六 d 标准。
在 PHEV 车型测试中,系统通过 EtherCAT 同步采集电机转速、电池 SOC 与尾气成分,发现:
集成于某重卡 OBD 系统后,实现:
实时狩猎模式:通过 CAN 总线采集发动机转速、轨压等 32 路参数,同步测量 NOx(0-2000ppm)与 PM(0-50mg/m³),当 NOx>0.4g/kWh 时,10 秒内触发 OBD 故障码;
低功耗设计:待机功耗 < 5W,可连续运行 12 个月,数据存储容量 16GB(支持 10 万次循环记录),较传统 OBD 传感器存储能力提升 10 倍;
法规适应:满足 GB 17691-2018 对 OBD 系统的排放监控要求,在京津冀地区的路检中,超标车辆识别率达 92%。
在深圳工程机械监管中,系统通过:
快拆式安装(15 分钟完成)与 IP67 防护,适应装载机、压路机等设备;
5G+GPS 模块,实时回传 CO(1.2g/kWh)、PM(0.08g/kWh)数据与位置信息;
构建排放热点地图,识别出 1% 的高排放设备贡献了 50% 的污染物排放,为精准管控提供依据。
开发氢通道抗干扰算法,通过:
通过改造颗粒物测量模块,实现:
技术维度 | OBS-ONE PM | Horiba OBS-2200 | Sensors Inc. SEMTECH | 技术优势解析 |
---|
气体组分测量 | 12 种(含 NH₃/H₂/HCV 等) | 8 种(缺 NH₃/H₂) | 6 种(基础组分) | 多组分覆盖国六 b 新增污染物(如 NH₃) |
颗粒物测量范围 | 10nm-1μm(10³-10⁸ particles/cm³) | 50nm-1μm(10⁴-10⁷ particles/cm³) | 23nm-1μm(10⁴-10⁷ particles/cm³) | 纳米级下限提升 5 倍,覆盖核模态颗粒 |
光谱分辨率 | 0.5cm⁻¹(FTIR) | 1cm⁻¹ | - | 分子指纹识别能力提升 2 倍 |
响应时间(90%) | <100ms(气体)/<500ms(PM) | <200ms/<1s | <300ms/<800ms | 瞬态捕捉能力提升 50% |
环境适应性 | -40℃至 + 70℃/50g 振动 | -20℃至 + 50℃/30g 振动 | -10℃至 + 40℃/10g 振动 | 宽温抗振设计适应极地 - 高原工况 |
数据接口 | CAN FD/EtherCAT/5G/USB 3.0 | CAN/USB 2.0 | RS485/WiFi | 高速接口支持车规级实时控制 |

下一代系统将集成张量流量子版(TensorFlow Quantum),通过 10 万 + 车次排放数据训练量子神经网络,实现:
构建发动机 - 后处理系统的数字孪生体,通过 OBS-ONE PM 的实时排放数据进行模型校准,某试点项目显示:
开发基于量子级光谱卷积神经网络(QCNN)的分离算法,在 70MPa 氢环境中:
集成太赫兹成像与 OBS-ONE PM,实现:
构建基于 5G + 边缘计算的排放监测网络,实现:
百万级车辆排放数据的实时汇聚(延迟 < 50ms);
高排放车辆识别(准确率 95%)与动态管控(如限行提醒);
某城市试点显示,该网络使移动源 PM2.5 贡献量降低 20%。
整合 OBS-ONE PM 的 CO₂排放数据(精度 ±1%)与区块链技术,实现:
OBS-ONE PM 以量子级的传感精度与车载环境适应性,重新定义了移动污染源监测的技术边界。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满足欧六、国六等排放法规,更在于通过分子级的污染物质解析与纳米级的颗粒捕集,推动发动机燃烧优化、后处理系统升级及新能源技术迭代。